寧夏六盤山生物多樣性家譜“上新” 近日,經2年多調查,寧夏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摸清了保護區六大類物種資源底數,并形成權威報告。報告顯示,保護區內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高等植物、大型真菌等物種資源數量均有明顯增加,新增物種達575種,動物資源占全區總數的85%以上。 寧夏明確構建“一河三山”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 近日,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生態環境廳等八部門聯合印發《自治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明確到202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將分別達到11.68%、57%,濕地保護率穩定保持在29%,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面積不低于75平方公里。 濕地浸潤石嘴山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平羅縣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此前在濕地棲居的白鷺、蒼鷺等大多已飛往南方過冬,只留下為數不多的在這里守候。 寧夏五項措施推進中部干旱帶生態保護修復 10月31日,記者從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獲悉,為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我區自然資源部門通過持續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強化生態本底調查、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完善政策標準體系、開展改革創新實踐五項措施,加快推進中部干旱帶生態保護修復。 52只麋鹿從江蘇“喬遷”塞上江南 近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麋鹿種源遷地擴繁及野化放歸活動在青銅峽庫區自然保護區舉行,52只麋鹿在青銅峽庫區和南華山自然保護區“落戶”。 中衛農民治沙隊為12萬畝沙漠披綠裝 ?8月28日11時,在中衛市騰格里長流水片區的茫茫沙漠中,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黑林村村民鄭存杰正奮力扎草方格。望著沙丘上連片整齊的草方格,他擦了擦汗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帶著治沙技術先后去過陜西榆林、甘肅民勤和武威、內蒙古阿左旗、青海海西州,用我們的治沙造林手藝,讓沙漠穿上了‘綠衣裳’,還‘鋪’出了一條致富路。” 西吉縣逐“綠”而行書寫生態奇跡 葫蘆河流域吉強鎮段的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項目成效初顯。近年來,西吉縣委、縣政府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己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推進,將月亮山建設成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于是,西吉縣實施了月亮山水源涵養林建設項目,生態修復面積達到1466公頃。2023年,西吉縣啟動了黃河流域六盤山生態功能區(寧夏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減碳增匯助力寧夏高質量發展 為加快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近年來,寧夏將碳排放權改革列為“六權”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認真落實自治區碳達峰碳中和“1+N+X”政策體系,推動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建立健全寧夏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法規、政策制度體系和運行保障機制,全面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 排污權改革“撬動”綠色發展 2021年以來,寧夏通過不斷完善排污權交易政策制度體系、科學核算排污權確權“四筆賬”、協同構建排污權交易平臺、全面推動排污權交易、拓展排污權資產金融屬性等工作,不斷推動排污權改革向縱深推進,實現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由政府無償劃撥到市場公開交易的歷史性轉變,形成“減排量支持新增量”的良性循環,推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寧夏夜查臭氧污染精準溯源科學治理 ?6月29日零時至2時許,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開展臭氧污染攻堅夜查行動,利用大氣環境走航監測車對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重點工業園區開展全方位走航監測。 國土空間立體藍圖漸次鋪開 “書記,現在西海子的人越來越多,但好多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另外水域面積有點小,咱能不能擴建一下?”6月24日,在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大店村,村民周學義拿著做記錄的小本子,向大店村黨支部書記伏長明提出自己的想法。 融媒 水天一色,滿目流翠!湖城生態美卷徐徐鋪開…… 寧夏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探訪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為城市發展注入“水... 變廢為寶!探訪寧夏首家5G+智能“綠色工廠” 讓工業尾氣變乙醇!看看寧夏這家企業如何變“... 鋼鐵行業環保新技術應用實現超低排放